吴榕美:群众文化工作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群众文化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城市为目标,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何开展好群众文化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文化从业者面临的考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吴榕美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8年,我们请她来谈谈上海的群众文化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新做法和新亮点。
问: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引起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热议,在这新形势下,您对群众文化工作有什么新的理解。
答: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个活动,每一次调查,每一项课题都不同于上一次。都市群众有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人民大众如何能享有文化的权利,我国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发掘和提炼为当代社会所用,这些都需要群文工作者去探索与思考。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政府的主导下花大力气来倡导和推行这项工作。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理应让人民群众享受各个层面的发展成果,包括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应探索引导市民从文化参与的“受众”到文化创造主体的新思路。
问:在新形势下,文化工作者都在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海的群众文化工作在推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答:群众文化工作要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位。近年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经历了六年的实践和积累相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手工“匠人”精神,市民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大赛上,一件件匠心独具的作品让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叹为观止,显示了手工艺达人们超乎寻常的艺术追求。在2017年的阵地活动中,还加入了传统手工的内容,现场邀请文物商店专家带领市民感受传统民族文化与时尚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同时还特邀手工艺大赛百强选手现场为市民授课,制作如发钗、衍纸等传统手工艺品。在端午集市当天,非遗传承人与市民互动,棕编、剪纸、微型汉服制作、盘扣手链制作等,让市民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与传统手工所带来的独特“匠人”精神。
进一步为阵地活动品牌打造亮点与特色,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一些特色、富有亮点的活动也逐渐成为了市民所热爱的文化活动,“我们一起读”市民经典诵读主题活动中,开设剧本朗读等主题,现场邀请小学员在舞台展示、现场辅导与互动,同时再增设一起读“朗朗动听”的线上活动,让更多朗读爱好者的好声音有机会在电台节目中呈现,为市民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持续举办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语言文字大赛等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群众性竞赛的方式,让市民在阅读、背诵、知晓、理解、运用、演绎和创作中,重拾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的学习兴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每一个家庭,融入每天的日常生活,有效推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振兴。大赛因其参与门槛低、答题形式多样、组织发动广泛,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每年都能掀起一股学习、体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此外,“文化云”平台的预约机制也极大推动了活动的上座率,方便更多市民可以及时了解活动讯息与活动开展情况。市集活动中,更是加入了现场图文直播,提高阵地活动的辐射面。
问: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民俗和乡土文化极具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同时年轻一代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少人产生了忧虑,上海的民俗和乡土文化难免会不断流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们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弘扬和传承上海的民俗和乡土文化方面的工作也一直在持续推进中,比如2014年在市民朗诵大赛中专设了沪语大会,初赛和复赛市民都是通过上传视频到“侬好上海”的平台完成的,邀请沪语专家集中统一进行评选。这个活动是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的品牌活动,已经举办了好几年,在宣传力度和全市推广的深度都有所提高,参与人群更为广泛,对沪语的保护、传承和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推动市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2016年举行上海乡土文化大展,通过上海史专家、民俗专家和非遗专家的参与讨论,形成赛事规则和推选方式。以全市16个区县为主体,通过专家评审,发掘、提炼、推广、传承上海本土特色文化,推动乡土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号召市民“留住乡愁、记住乡情、品味乡韵”,首先形成每个区的10个乡土文化符号,再从各区上报的160个区级乡土文化符号和专家推荐的40个乡土文化符号共计200个,再经过网上市民投票和专家投票相结合评选出100个上海乡土文化符号。
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策划开展具有一定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如已经连续举办11年的海上年俗风情展,每年一个主题,介绍传播中国人过年特别是上海人过年的习俗和年俗收藏品。如从今年开始的系列主题“衣食住行”之首的“衣”,就是通过中国人过年穿新衣的习俗,展示过年穿新衣的渊源和缘由,同时展出了市民收藏的吉服,通过传统服饰色彩搭配和花卉图案的特定含义,向市民传达中国人节庆服饰的文化内涵。
还有元宵节的灯谜、“端阳申江”系列活动,在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方面进行展示推广,还通过讲座、表演,给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传播中国节庆的知识和习俗,还有中秋节的古诗词吟诵等活动。
问:2018年3月3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元宵节活动,现场有品赏中国酒文花、剪纸、猜灯谜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深受现场的市民喜爱,但还有很多市民不知有此项活动,如何让更多的市民都来参与,特别是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答:近年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不少中小学校合作,在中小学学生中传播中国文化,比如优秀戏剧进学校,让中小学学生领略了中国戏剧的魅力,不仅了解了这个的剧目的故事和背景,而且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戏剧中人物的性格、造型和服饰等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多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还利用了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在文化上海云平台上设计公共教育和普及课程,策划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活动。每日诗品是配合2017年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利用讲诗团的专家资源,请每位专家学者每月为市民推荐和品读3首古诗词的一个网上活动,2017年5月至9月底,文化云app浏览数278万多,微信浏览数近44万人次,总浏览320余万次;总参与人次近37万次。传嘉e课堂,仅前面八集“了不起的传统”主题的视频课程如漆器、古琴、瓷器等,一个月浏览量就超过100万人次,新浪粉丝量当时超过150万,6月至9月底浏览量总计180多万人次,播放量总计近150万次。艺课e堂2017年5月至8月25日,文化云app浏览数约36万次。制作团队大感意外,我们也深受鼓舞,更有信心,也会更努力做好这项工作。2018年我们已经拟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内容,定制网上视频课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问:您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力,对这38年从业生涯有何感想。
答:我认为,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记录、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地方和中外文化交流,营造和谐社会的一个载体,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