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律师》背后的"金牌律师"
今年6月,电视剧《金牌律师》由东方卫视播出。剧集围绕苏东、朱言两位律师代理的各种离婚官司展开,既有疑云密布的“真假离婚”案,也有利益纠葛的豪门离婚案;既有律师们在法庭上唇枪舌战的激烈辩论,也有他们在法庭外明察秋毫的证据搜集;既有抽丝剥茧、层层解谜的情节,展现着制作者专业的法律素养,又有跌宕起伏、迂回反转的人物遭遇,揭示出真实复杂的人性。让观众们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不禁好奇,何以在国内律政剧荒芜的现状下,横空出世这样一部破冰之作?其背后的创作者段祺华律师,也首次以“制作人投资人”和“总编剧”的身份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章的文娱版块。
大律师要进军“娱乐界”?
杂货店走出制片人出品人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曼哈顿上城区一家杂货店里,某一天,电影录像带出租柜台的夜班营业员岗位来了新的打工者。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这个聪颖的年轻人很快发现了出租录像带的规律:成人影片流动最快,好莱坞最新大片次之,经典旧片则租的人最少。为了方便给客人提供推荐信息、提升旧片“业绩”,也为多一个学习英语的渠道,他说服了杂货店老板,以较便宜的价格将经典旧片录像带租给他。从此,白天上学,晚上打工,夜里回家看电影,一半年多后,到这段打工经历结束之时,不但英语水平有长进,储存在脑子里的上几百部好莱坞经典之作还将他打开另外一扇窗户——虽然他此时并未意识到。
时光流淌至2014年,电视剧《金牌律师》登陆上海东方卫视,将因前一部剧的低迷而跌至收视率排名从全国第28位的收视率拉回到了第7位。该剧的制作出品人、总编剧段祺华,就是25年前那个杂货店的打工仔,也是25年后段和段律师事务所的大律师管理合伙人。
命运的拐点总是出人意表,沿着时间的单向箭头“逆行”,才发现今天“跨界”之举早在昨日无心插柳时已埋下火种。
从“00011号”到“金牌律师”
段祺华律师曾有一张编号为00011的《出国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身份证》,是上海市政府发予的。实际上并没有10号以前的号码,所以这个“00011”其实就是“1”。
在美国时,他是华盛顿州律师协会的第一位外国法律顾问;回国后,他是国家教委有关留学生回国创业新政策颁布后归来申请投资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创办私人合伙律师事务所的第一人。
在美国时,他是美国西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裁,就职于西雅图一家大型的律师事务所,年薪高达8万美元,生活优渥;回国后,他建立的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历经二十余年,已从草创时期披荆斩棘的艰难奋斗,发展到成为中国法律界最负盛名的提供国际和涉外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客户不但包括诸多位列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还有一批走出国门的优秀的中国企业。
段祺华好似一位登山者,在律师界这座山峰上,多少攀登中的艰险阻碍都已一一跨过,如今的他,大可立于高处笑看风云了。
然而并不。6月底,当《金牌律师》在电视台热播、他的名字出现在“制作人”“出品人”“总编剧”之后时,关心他、熟悉他的朋友们大吃一惊。
“一惊”既有惊讶——大律师玩跨界?也有惊喜——逻辑严,专业精,三观正,这是部难得的高水准律政剧。当然也有为他感到后怕的“惊吓”——影视制作投入大,竞争压力也大,特别是在当今的电视剧观众已经被大量“雷剧”和“狗血剧”拉低了欣赏水平的情况下,律政剧作为一个高大上的新品种是否会被市场接受呢?“不成功便成仁”啊!
谁动了苏东的证据
《金牌律师》的男主角苏东律师,在故事开始就没保住“高大全”的形象,不但在自己代理的首次离婚官司中就“后院起火”,而且还在后续的案件代理中丢失重要证据——被偷了!还不止一次!
是谁干的?为什么?
故事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2001年,有一本《中国新一代律师风采——段和段案例精选》的法律书籍悄悄地出版上市。因其专业性强,书并没有走进大众视野。在编写该书的过程中,段祺华律师却深感这些案例峰回路转,精彩程度真堪比电影情节,于是有了动手制作影视剧的念头。他投资了几十万进行前期剧本创作,但此路不通。早期的摸索失败了。
当年在曼哈顿出租录像带的留学生青年,已成长为一位成功的大律师。他检索着脑中记忆着的海量好莱坞影片资料,以洞察的目光和严谨的逻辑打量这次摸索,寻找失败的原因,探究影视剧制作浮华背后的规律。
这一次的《金牌律师》,让观众们为案情谜团疑惑不已,对角色遭遇感同身受,像是在进行一场脑力游戏般跟随主角们“打怪通关”。段祺华知道自己成功了。“虽然是律政剧,但只有案例精彩是不会成功的,重要的是塑造人物,既书写人物喜怒哀乐,又通过人物行动构建一环一环的悬念”,“让观众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会吸引人。”
寥寥几句,足以见得,大律师段祺华在编剧这个行当,已得“真经”。
通关密码竟是《忏悔录》
“感谢上苍,我终于把难以说出口的丑事明明白白地全部都说出来了。”(卢梭《忏悔录》)在此做个小小的剧透,观众朋友们,当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全剧最大悬念的通关密码已经出现,能否解读就要各凭本事了。
毫无疑问,制作人投资人、编剧自身的律师身份,为《金牌律师》带来了难能可贵的专业性。据说光是剧本,前后就投资280万,尽管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及故事梗概,还请了8个编剧写作,但剧本送回来时,其中30%的法庭戏都空着,旁注说明:不会写,请段律师写。没办法,段祺华亲自上阵,每天只睡5小时,除了工作剩下所有时间都交给了剧本创作。
但,律师编剧为《金牌律师》贡献的远不止是专业细节和法庭戏。
剧中的爱情可能与欺骗相伴,婚姻总是难逃背叛的阴影,母子、婆媳间爱恨对错难分,曾经的夫妻为了巨额财产对簿公堂。以《忏悔录》中语作为全剧的通关密码,跳出了“好人有好报,坏人得报应,最后大团圆”的俗套,并不进行非黑即白的评判,而是将人物的过去、复杂多维的人性客观地展现出来。支撑这些的,是创作者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深度。
因为兼修西方法律思想史,求学期间段祺华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之作。“二十几岁读书时,特稿那些伏尔泰、卢梭的经典著作都通读过,假期成了集中攻读大部头的黄金时间。”谈及往日,段祺华说,是“走过的路,看过的书”为今天做编剧打下了基础。
是事业不是玩票
十几岁就在《解放日报》报纸上发表诗歌,20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大学期间已发表中篇小说……段祺华是标准的“文学青年”。
“你应该先做好你的法律,创作是中年以后的事情,等有了生活的积累,再来做文学,你才不会只是在无病呻吟。”当年,恩师徐迟一语点破,从此段祺华全力投身法律,读书、留学、工作,将文学梦深藏在心底。今天,再拿起笔的时机终于成熟,他用剧集代替小说,重新出发,实现青年时的文学梦。
制作律政剧不是件容易的事。全国每年电视剧产出有一万多集,仅三分之一能播放,这其中又只有三分之一可以上卫视,而只有上卫视才能赚钱,成功赢利的机会只有10%。且由于相关部门对涉及刑事案件的影视作品有限制,制作上需要回避此类题材,这几乎是必须放弃律政剧中最可能吸引观众的题材。段祺华笑称是“带着镣铐跳舞”,甚至做好了破产的准备。
《金牌律师》播出后,广大观众过瘾又“不过瘾”,强烈要求有系列之作。段祺华透露,第二部剧本已近完成,将围绕“继承遗产”展开。我国的遗产税法一旦出台,将与每一个国民密切相关,已有部分城市开始试点遗产税,但很多人不理解。“遗产税法是反对腐败的利器”,段祺华说,征收遗产税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而且能控制社会食利阶层的出现,鼓励年轻人依靠自己奋斗而不是坐享其成。段祺华希望能通过《金牌律师》第二部的播放,为潜移默化宣传遗产税法做点贡献。
段祺华已为《金牌律师》构思了成系列的框架,会一部一部做下去。不止如此,他还要开拓其他题材。多年的一线法务工作法律实践,令段祺华律师们对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春江水暖”具有常人难及的直观体会,对各种社会矛盾的认知尤其深刻。同时,他又是五届政协委员,从上海市政协走到全国政协。他深感自己有条件也有责任为政协委员写一部电视剧,通过一位律师身份的政协委员如何为老百姓奔走的故事,将政协委员的作用表现给普通民众。
“这是事业,可不是玩票。”段祺华如是说。
理想主义者的表白
采访中,段祺华分享了他的求学经历。他在法学院读的是外国法制史专业。“因为我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任何现状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看问题只看现在是看不清楚的”,“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思考才有厚度”。赴美留学期间,他在华盛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选择了比较法,美国法律和中国法律比较、香港法律和英国法律比较,等等。
历史的纵深和比较的广度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段祺华不囿于律师身份的思考能力。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国人法律意识的现状,管理者法治观念的发展,都是段祺华萦绕心头的问题。不但要以工作践行法律,还要掌握更有力的宣传武器,春风化雨般将法治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
这才是大律师跨界做电视剧的真正原因,是段祺华作为一名律师的理想主义情怀。
在电视剧最后,段祺华借着剧中人物贝林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表白:
法律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用来评判、执行人间纠纷的手段,而是我们用一生的牺牲,用一代代人的一生的牺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外化体现。这种牺牲,不是肉体,也不仅仅限于精神,而是用我们的青春直到我们最终下庭的那一刻所牺牲的最初理想,自我否定,践踏最为热爱的原则,换取人类文明在法律的律条上的点滴完善与进步!……二三十年间,我努力地妥协,努力地付出,努力地牺牲,使得我看到中国法律走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而同时更加欣慰的是,“薪火相传”,我又看到了你们这一代,嘲讽着我们这一代的同时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