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起点站位 提升建言质量 增强履职实效——市政协地区政协主席专题座谈会发言选萃(一)
阅读提示
6月13日,市政协召开地区政协主席专题座谈会。会上,全市16个区政协交流了在健全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提升协商议政精准度、规范民主监督程序、创新履职成果转化形式、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并就加强市区政协联动、拓宽履职渠道、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强化自身建设等提出工作建议。本报将分三期刊发交流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严旭(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加强党建补齐民主监督短板
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优势和作用,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浦东政协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提质增效的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努力在加强党的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区委领导,抓住三个环节,使政协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六届政协换届不久,区委主要领导赴政协机关调研指导,为政协工作明确方向。区委召开政协工作会议,并印发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协商民主的实施意见,为发挥政协作用提供制度保障。政协党组向区委汇报工作由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延伸拓展到工作方案及重要改革举措,为助力助推全局工作和开拓创新政协工作增加底气。
二是发挥党组的核心作用,明确三项要求,切实提高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能力。换届以后的第一次党组会上,我们要求党组成员做“四个带头人”,做讲政治、顾大局的带头人,做担当务实的带头人,做团结协作的带头人,做讲规矩、守纪律的带头人。今年六届二次全会后的第一次党组会上,对党组成员提出了“四个亲力亲为”的要求,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参与,重点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过问。在日常工作中,还建立了政协党组成员每周碰头例会和主席会议成员每月通气会机制,要求有情况及时通报协商,有问题及时解决落实。
三是探索设立专委会分党组,使贯彻党的决策部署有了重要载体,从严治党有了重要抓手。分党组成员从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40%是专委会驻会负责人,60%是体制外系统外党员委员。分党组的设立使党的要求更好融入专委会工作,使党的主张成为委员的共识和自觉追求,各专委会面对困难更有底气,推进改革更有招数,落实责任更有担当。分党组把党员委员凝聚在分党组周围,把界别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筑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成为凝心聚力的组织保障。分党组更加强调发挥专委会集体智慧,成为履职担当的战斗集体。分党组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召开民主生活会,签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成为从严治党的责任主体。
提质增效的核心是提高履职质量,我们努力在突破民主监督的薄弱环节上下工夫。
我们把三项职能中相对薄弱的民主监督作为工作突破口,推进政协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一是强调制度安排。重点探索制定年度监督计划,把原来协商计划中涉及监督的内容单列出来,扩充完善、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形成协商计划、监督计划两个工作计划,统筹全年工作。
二是探索创新形式。中央文件明确5种民主监督形式。市委明确7种形式,浦东增加“民主评议监督”,共8种形式。去年下半年,结合年末视察,我们首先探索了视察监督,视察前,实地暗访、做足准备;视察时,播放视频、直指问题,视察单位坦言“如坐针毡”。二次全会期间,我们进一步探索了监督性大会发言和监督性专题会议,委员积极发言、媒体深度关注、区委高度称赞、政府积极整改。今年以来,探索步伐加快,持续开展了常委会议监督、民主评议监督,下个月,我们还将探索专项监督,进一步强调过程监督。
三是成果初步显现。对上述各种监督形式的每一项监督成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高度肯定,并有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采纳落实。区府办及时优化办文方式,在要求相关职能部门限期整改的同时,还要求把整改结果书面反馈政协,切实形成了“监督闭环”。
民主监督的探索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委员的履职积极性,也改变了相关部门对政协的传统态度,“敢监督、真监督”的较真劲头带动了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的更好履行,以提质增效为重要目标,把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作为弥补“不在其位、不明其政”的重要抓手,把“明察暗访”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方法,这一新时期政协的工作模式正在不断深化完善。
左燕(黄浦区政协主席):深化“三个协商”注重质量效果
黄浦区政协立足基层政协的特点,着力推进和深化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委员参与基层协商“三个协商”,注重质量和效果,不断规范内容和程序、完善协商机制,多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深化提案办理协商,让基本协商活起来。一是完善“两个三方”沟通协商机制。建立区委办、区府办、提案委三方沟通协商机制,将提案办理协商始终置于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中;建立承办单位、提案者、政协组织三方沟通协商机制,将提案办理协商由“背靠背”变为“面对面”。深化个人提案、党派提案集中办理,做好同类提案归并办理;还将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重点提案与区政协年度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相结合,力求“办出深度”。二是推行“三微”工作法。通过“微座谈”“微访谈”“微视察”,与委员进行小范围深入坦诚的沟通,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增加了协商密度,又提高了协商实效和提案办理质量。三是率先实现提案“全周期”公开。研究制定提案公开规范性文件,积极探索提案公开制度化。提案内容公开,通过“晒提案”,促进委员从追求提案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提案质量逐年提高。提案协商办理过程公开和提案办理结果公开,邀请市民代表参加提案办理协商会,将提案办理结果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促进承办单位注重提案办理过程,更注重办理结果,让委员从形式上的“被满意”到对结果的“真满意”。
深化委员参与基层协商,让委员走基层动起来。在全区各街道设立委员基层联络室,按照委员自愿和工作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将委员安排到各街道的委员基层联络室,为委员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搭建平台。一是帮助委员“走下来”。通过参与基层协商这个平台,为政协委员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创造条件,促进政协履职更加“接地气”。二是社情民意“提上来”。通过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帮助委员了解社情,倾听基层一线声音,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平台,为区委、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实事求是、原汁原味的意见和建议。三是群众情绪“顺起来”。委员基层联络室组织委员列席社区代表大会参与工作评议、专项视察走访、参与社区重要矛盾化解,委员为社区建设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助力社区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四是专业服务“送下来”。根据社区需求和委员专长,组建经济与科普、法律、教育、医疗、城区建设和管理五支基层服务队,为群众提供多方面专业的服务,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深化界别协商,让界别特色亮起来。由界别组成是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界别协商是政协智力优势、组织优势与制度优势的结合点与交汇点,是对政治协商实现形式的丰富和拓展。一是议题选择“找得准”。每年年初选择一批有利于促进行业、领域发展,界别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开展界别协商。二是前期调研“摸得深”。提出“工夫下在协商前,不做功课不协商”,把界别协商前的调研工作做细、做深、做扎实,还把开展界别协商与丰富界别活动形式结合起来,界别协商建言往往都能如实反映界别群众的集体诉求,体现专业优势和专业水平,受到政府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三是协商建言“谈得透”。积极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鼓励委员与区领导和相关部门互动交流。比如,2017年区政协召开“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界别协商会,与会的政协委员主要来自总工会界别。会上,委员们围绕破除人才培养的体制壁垒、调控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统筹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踊跃建言,与会相关部门表示,将对这些建言进行研究,在今后的人才工作中充分吸收采纳。界别协商所坚守的做法如今已拓展到区政协其他协商形式中,固化为政协协商工作的常态。
陈永弟(静安区政协主席):以“五高五实效”实现提质增效
静安区政协立足近年来的实践探索,通过“五高五实效”来实现提质增效、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高起点站位、提升政治意识,增强履职实效。我们始终把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作为最根本的政治原则,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做到区政协一切重要工作在区委领导下展开,一切重要活动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任务进行,一切重要安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区委审批后实施。特别是主动争取区委的支持,在“撤二建一”后的第一年,区委即召开全区政协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充分发挥政协作用的实施意见》。同时,连续多年经由区委常委会审定,区委办、区府办、政协办“三办”联发《区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形成了“文件+计划”的工作推进格局。在区委的领导下,每年与区政府对表工作安排,主动紧贴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使政协各项履职活动更加务实、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第二,高精度定位,提升建言品质,增强助推实效。这几年的履职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政协工作,必须准确定位。特别是我们始终坚持区委要求的“党政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跟进到哪里、协商民主开展到哪里、各方力量凝聚到哪里”的理念,使政协的各项履职活动更加务实、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比如,以区委这两年交给政协的重点调研课题来说,无论是“加强物业管理”“深化文化建设”,还是“‘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最终都转化为区委区政府的实施意见,实现了政协献策到区委决策的有效对接。还比如,今年区委要求政协全程参与静安对接打响“四大品牌”方案制订工作。经政协广泛调研、充分协商后,提出的“静安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静安打造全球专业服务商计划”等重要建议均被区委采纳。
第三,高情怀奉献,提升履职境界,增强为民实效。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履职目标,积极引导广大委员自觉发挥专长优势、贡献资源服务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比如连续七年举办委员单位专场招聘会暨创业分享会。通过这一活动充分挖掘委员资源,务实服务民生保障,积极助推静安发展,为求职者、委员企业、政府组织搭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平台,受到了各方的肯定。还比如连续六年举办“洒向人间都是爱”大型义诊活动。每年我们都会选在“红十字日”前后,与市医院协会、华山医院等单位联手,举办“洒向人间都是爱”大型医疗咨询和公益义诊活动,让居民群众免费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再比如持续推进委员深入居民区和开展社区联络组工作。在社区治理中政协“地位不可缺席、作用不可替代”的理念引领下,传承和发展好社区联络组工作品牌,实现了社区联络组14个街镇全覆盖、委员参与全覆盖。
第四,高水准管理,提升委员素养,增强凝聚实效。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委员队伍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之后,新修改的政协章程又专设“委员”一章,凸显了新时代加强委员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按照从严管理的要求,出台《静安政协委员履职工作规则》,明确委员责任、义务,同时每年开展委员全员培训,引导委员牢记人民政协是庄严的政治组织,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俱乐部。同时遵循“不靠权威靠情感、不靠权力靠魅力、不靠命令靠商量”的政协工作独特方式,努力形成“争先是常态、优秀是生态”“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静安政协文化。
第五,高自信探索,发现总结工作规律,增强发展实效。把握政协“不是决策机构而是献策机构、不是权力机关而是聚力机关、不是协商主体而是协商平台”的特点,提出政协工作需要“用思想引领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的观点,得到委员呼应。
胡敏(徐汇区政协主席):练好三项基本功在发展中创新
换届以来,徐汇区政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发挥人民政协优势和作用,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总的来说,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理顺机制、夯实队伍、提质创新”,练好这三项基本功,推动徐汇区政协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现了良好开局。
十四届政协换届第一年就将梳理制度排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对历年政协制度进行梳理,让制度更紧扣中央精神,更符合实际情况。按照管用的范围,分为三类进行推进:一是政协履职制度,二是机关的管理制度,三是党政支持制度。今年以来,我们根据政协《章程》的新要求,修订了《委员履职工作规则》等。同时,在党委支持下,进一步修订了《街镇政协委员工作联络组工作办法》,探索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
政协统战就是做人的工作,政协工作千头万绪,最后落实到的还是人,要推动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建好政协队伍。我们持续改进学习,突出学习的政治性、理论性、时代性,通过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会,专题学习《党章》、政协《章程》,在政协常委会之前,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红旗渠、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培训班等,提升委员的政治意识,引导他们承担更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做到真正履职、真正担责。
在推动政协工作创新发展上,我们着重把握好“三个度”。
一是政协工作创新要有“高度”。要提高政治站位,在推动政协工作创新中强化大局意识,避免将政协工作做成“内循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民政协工作的讲话精神,承接中央、市委有关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主动向区委汇报,争取区委支持,推动政协工作纳入全区工作总体部署。目前,我们以承接区委有关“优化营商环境”重点课题、参与“十三五”中期评估和全区统一部署的大调研工作为抓手,密切与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接,积极推动将协商民主程序纳入重要工作的决策关键环节。
二是政协工作创新要把好“角度”。相对于党政部门的工作,政协工作有很多自主权,与此同时,也对政协工作把握好方向、找准切入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比如,徐汇区政协在确定民主监督课题时,坚持在《徐汇区政府系统目标管理工作多方联动督查制度》的总框架下,与区政府充分协商,结合政协课题调研方向,将5项监督性工作列入区政府年度督查计划,切实做到“先调研、再建言”,确保监督工作实效。在承担区委的大调研工作部署时,做到政协自身履职工作的结合,与课题调研结合、与专题协商结合、与反应社情民意信息结合。
三是政协工作创新要把握好“力度”。要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政协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创新而创新,让创新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区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徐汇区做得不是最早,但这项工作是在中共区委“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组团式走访服务群众部署的基础上推进的,政协委员与机关处级干部、人大代表、律师等组成团队,全覆盖参与走访全区300余个居委会。政协建立街镇政协委员联络组,推动委员进社区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载体问题、组织问题,我们在排摸中发现,各街镇在组织委员活动时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也比较强,活动成效比较显著。再比如,区政协每年都会围绕1—2个自身建设的课题开展调研,推动工作稳步创新。如去年聚焦重点提案遴选督办问题,通过调研推动区委、区政府和区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形成了区领导以提案促工作的良性工作机制。今年还将重点聚焦将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督查工作的总体部署,推动形成区委、区政府、区政协三办联合开展提案办理督查的工作机制。
温新华(长宁区政协主席):以制度强化委员履职意识
我们始终强调“委员是兼职的,但是委员履职必须是专职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委员的主体意识模糊,存在“找委员难”的问题;委员履职能力不平衡,存在“老面孔”的问题;委员履职靠自觉,存在“重挑选、轻管理”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长期普遍存在,只有用制度强化委员履职的意识,用制度规范委员履职行为,用制度调动委员履职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委员履职的内生动力。为此,根据新修订的《政协章程》及市政协有关委员履职规则的要求,我们建立了委员履职评价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形成管理闭环。
通过机制的建立,我们明显感到:委员履职方向更加清晰,履职评价办法不仅仅是考核的制约和压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通过履职评价制度,让委员知晓履职要求、形式和途径,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政协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参加履职活动出席率也大大提高,形成了积极履职的良好风气,也为深化界别、专委会工作奠定良好基石。全员培训率从去年的84%提高到今年的92%,常委会的出席率也由去年的84%提升至今年的93%。在对去年38名履职未达标的委员进行走访后,许多“挂名委员”态度从“没空参加”转变为“主动要求参加”,许多“沉默委员”通过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提交书面建议等方式积极履职。各党派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比如,统战部召开党派主委会议,向各党派反馈推荐委员履职情况,引导各党派在政协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各党派在大会发言、集体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面形成了赶超态势。部门对委员履职更加支持,向委员本人反馈、向所在专委会反馈、向委员所在界别和推荐单位反馈的分层反馈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委员所在单位和推荐界别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一些履职积极、而又在平衡本职工作和履职活动有难度的委员是极大的鼓励。形成全区关注支持政协履职良好氛围,通过反馈沟通进一步凝聚共识,既是对扩大政协坚持“团结民主”主题履行协商民主职能的宣传,也是整合各类组织资源的过程,达到了营造更好地关心、关注、支持政协履职氛围的效果。
在区级政协层面,大部分专委会主任都是兼职的,专题协商往往都是政协机关牵头主导委员参与,协商前期调查研究不够充分深入,有些协商会只是在开会前确定委员发表意见,撰写报告则由政协机关全权代劳,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不强。我们认为,专委会是政协履职的重要载体,专委会团结联系委员、搭建协商平台等基础性作用发挥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建言咨政质量。在去年不断推动委员履职评价机制、调动委员积极性的同时,我们试行由专委会承接协商议题,今年我们明确提出三个专题协商和专题监督全部由专委会承接,既是为委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同时也是以专委会为纽带,进一步推动和带动界别工作。政协机关从面上对各专委会进行指导,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承办专委会成立核心调研组,负责制定方案到整个过程的前期调研、听取意见、协商建言、形成调研报告,坚持委员唱主角、当主力。发挥专委会熟悉专业特点、工作领域和相关专家人才的优势,邀请有专业背景的委员、党派成员中的专业人士参与协商建言,落实专委会在协商议政工作中“专、实、新”的要求,做大协商平台,提高了协商建言的质量。
通过专委会承接专题协商,我们明显感到:政协机关替代专委会工作的情况得到改变,各专委会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从“要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专委会和界别的专业优势得到发挥,各专委会根据协商议题的不同特点细化方案实施,在开展调研活动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注重有效对接,使民主协商更具针对性,建言质量明显提升;协商议政平台作用得到体现,专委会广泛联系、动员界别和党派、团体中的专业人士,让更多的人到政协平台上进行协商,扩大了参与的渠道,提升了民主协商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