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字号焕发青春 让新品牌更具活力——“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发言选萃
阅读提示
5月13日,“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在普陀区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代表、企业家等围绕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交流发言,就更好地落实和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言献策。会上,发布了由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等编撰的《上海品牌发展报告2016—2017》。本报辑选与会人士发言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全力建设上海“四大品牌”特色承载区
■周敏浩(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
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主要体现为“三个回归”:
一是对上海城市辉煌历史的回归。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既是对上海辉煌历史的回归,也是新时代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需要,是构筑上海战略发展新优势的举措。
二是对上海城市资源禀赋的回归。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上海在服务、制造、购物、文化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和良好基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既是对上海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回归,更是重构上海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
三是对城市发展本质的回归。龙头和核心城市,必须具有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与配置高端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全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既是对城市发展本质的回归,更是发挥“四大品牌”融合汇聚效应,找准城市发展路径,推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需要。
普陀区打响“四大品牌”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一个打造,三个集聚”:
打造一批能够体现集中度和显示度的“四大品牌”新地标。要承接和落实“四大品牌”工作,首先要打造一批功能性的载体。普陀将结合“四大品牌”新地标打造,在优化环境、完善功能、集聚要素上下功夫,高标准、高水平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建设。
集聚一批高端创新要素,全力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要注重抓好“两头”,“一头”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另一头”是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聚焦“服务+制造”,积极布局能够带动全市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要素体系。
集聚一批标识度、显示度高的商业地标和文体品牌活动。文化是区域的标识,必须注重虚功实做、变无形为有形。要着力打响“苏河十八湾”特色品牌,把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等品牌活动,做出声势和影响力。
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四大品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要主动对接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人才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切实改善人才服务质量,解决好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在普陀住下来、稳下来。
品牌发展顶层设计重在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王新新(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品牌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府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营商环境。只有公平和自由的市场竞争,才是著名品牌成长的可靠环境。因此,在上海的“四大品牌”建设中,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切实落实“放、管、服”改革,改革管理体制中不利于品牌成长的部分,创造有利于品牌产生和发展的营商环境。
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是攸关品牌发展的两项基本政策。从品牌发展的视角来看,规划产业政策要考虑三个因素:上海的城市特点,市场发展趋势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从城市特点看,上海应该优先发展那些能够反映城市风格和生活品位的品牌,即与日常生活消费相关的品牌;上海发展制造业品牌,要从长三角一体化乃至长江经济带协作的视角进行谋划。
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应该着重发展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体育和休闲产业中的品牌;另一方面,不仅要关注和支持大品牌,还要关注和支持由众多各具特色的小品牌组成的品牌群。上海品牌发展的方向是大品牌与由小品牌组成的品牌群相结合,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品牌生态圈。
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来看,品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所以从做品牌的角度看,没有什么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之分,只要是市场需求的产业都是高价值产业,都应该大力发展,打造其产品或企业的著名品牌。
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最终要由人来实施,所以人才是品牌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由于品牌是物质和文化、产品客观质量和顾客主观感受的综合体,融合了顾客的理性选择和情感偏好,因此,品牌建设既需要科技精英,也需要人文学者;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也需要身怀绝技的工匠;既需要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也需要热情和真诚待客的像当年杨怀远一样的一线员工。所以,从品牌建设的视角来看,一方面,需要一个多元化的人才政策,引入和培育多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需要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吸引和留住在一线直接创造品牌的普通员工。
品牌打造需要匠心精神
■王慧敏(市政协委员,小南国公司董事长)
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总体目标下,餐饮企业全力以赴投入其中。
民以食为天。餐饮不仅满足大众日常生活必需,而且适逢消费升级,逐渐发展为拉动内需、繁荣市场、促进市民满意度,甚至是国际间商业交流的生力军。品牌的重要性也更加被体现,涉及产品品质、整体服务、价值输出、文化体验等。下一个十年,必将是餐饮行业诸多品牌重新洗牌的十年,一定会有一大批品牌消失不见,但会有新的品牌崛起,更会诞生餐饮行业“独角兽”,这是必然。
产品需要匠心精神,品牌更加需要,不仅要全情投入,更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利益诱惑的考验,甚至是不被认同和不被理解的考验。品牌正是靠更多的投入、更久的坚持、更严的恪守、更高的追求,实实在在干而产生的,让品牌成为一种方式,让品牌成为不同领域内的极致形容词,这也是品牌发展过程中企业应有的追求。
上海目前所具备的国际一流的餐饮品牌还是太少,作为购物天堂、消费天堂的上海,适合大众消费者的选择并不足够,缺的不是贵的品牌,而是符合大众消费的国际一流品质的品牌,通过不断发展餐饮新模式业态、强化平台国际化餐饮品牌集聚度、推动餐饮新时尚引领度、提升消费者体验度、获得感、满意度,并不断扩大餐饮消费吸引力,正是国际品牌所要打造和恪守的。
品牌是记忆,文化是传承。如何给记忆赋予新时代的文化和符号,让品牌带来的文化可以被传承,对品牌赋予新的使命与价值,这也是一种创新和重构。这是很好的资源,不能任其被时间埋没,这需要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共同去考虑和实现。
企业自身需要具备品牌意识,在服务和产品上加强管理及模式上的创新,为上海餐饮体验打造更好的品质感受。行业协会要担当起桥梁作用,具备协调能力,配合联合监管,这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共同建立监管评价标准,加强对品牌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文化驱动老字号振兴与新品牌发展
■邵毓挺(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德庭(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老字号品牌是上海购物的重要基石与上海文化的切实承载。上海的平衡发展不仅需要全球化与高科技,更需要鲜明的城市文脉传承。以文化驱动的老字号更新,应该成为老字号振兴的重要手段。
上海老字号集中浓缩了海派的文化特质,是精致而节俭的,是开放包容又有鲜明自定义的,不游移也不迷茫。老字号就是乡愁的具体表达,城市的乡愁就是城市的匠心和故事。对老字号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状,要更深挖掘;对老字号的评估不能只停留在业绩考核。全力再造老字号文化,须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号角下,以城市识别度再设计,以海派文化再思考,以市场认可再说话,以创新跨界再表达。
老字号本身品牌运营能力高低不一,相对缺失。拯救性保护性开发也是另一种发展。保护城市品牌体系意义重大,保护根系,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对老字号与本地创新品牌核心开发区要留余地,将海派文化厚植在上海的新区域里;可在媒体矩阵开辟新的阵地,大力传播本地品牌文化;可主动走出去,随着“一带一路”将海派文化的表情、气质传递出去。努力塑造上海零售品牌创业的标杆,鼓励零售业实业创业,对小微(危)老字号进行干预式再造与扶持。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四大品牌”建设
■王惠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秘书长)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作为一家5A级创新型、联合型社团组织,多年来秉承“学习交流、促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产业”的宗旨和“开放合作、资源对接、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领全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促进会坚持以服务企业为第一要务,把握发展大局,创造良好环境,顺应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积极研究上海经济发展新方式、探索本市产业腾飞新动能,已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者、引领者。促进会通过“优秀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优秀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评选工作,发扬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先行先试、创新探索的精神,总结经验,弘扬典型,树立品牌,引导企业多元资源对接,促进产业持续稳健发展。
促进会配合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规土局、市环保局等部门按照“三规合一”原则,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载体建设。自2009年起,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建成39家功能区(32家重点推进,7家重点创建),总规划面积4857公顷,形成了以研发总部、电子商务、检验检测、高端医疗、智能制造等不同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化集聚,每平方公里年营业收入超370亿元,税收近20亿元,利润近40亿元,领跑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在全市、长三角乃至国内外形成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会配合市经信委、统计局相继完成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案设计,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内涵及范畴,制定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与代码》。2013年6月,促进会在全市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专项统计调查,并在2014年第三次经济普查中试点应用,直到2015年获得国家认可成为国家标准。从无到有,从雏形到规范,我们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认可、推广。自2013年起,促进会受市经信委、市统计局委托,对本市生产性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进行专项统计,涵盖了本市16个区、十大集团共1400多家样本企业以及39家功能区,建立并完善了本市生产性服务业权威数据库,开展深度分析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以品牌为核心力促企业发展战略升级
■陈湖文(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的战略部署已经公布,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晨光文具的前身是1997年创办于广东的一家文具制造企业。2001年移师上海,当时产值很低。在上海优良的营商环境中,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晨光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第一文具品牌。
我们始终认为,产品与技术创新是品牌战略的基础,营销创新是抓手,品牌战略是导向。
多年来,晨光实施企业新型技术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开展技术革新与突破,对制笔行业现有的技术瓶颈难题进行攻关研究,目前超过50%的笔头是自产的,而且自产的笔头主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笔头。
我们率先在国内文具行业成功地开展零售终端的规范化管理与特许经营管理,与各级经销商伙伴共同开发和管理零售终端,晨光在给终端业主带来经济利益增加和门店经营能力提升的同时,也给合作伙伴创造稳定共赢的收益,并最终为公司产品销售带来强大动力。
我们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有品牌的全产业链企业,从品牌规划到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全部涵盖。以品牌战略为导向,首先要做好品牌的定位和规划。我们将国内学生文具市场作为主要市场,而不像很多文具企业以外销代工为主;以“书写创意”作为产品定位,并把产品品类从书写工具向学生文具、办公文具等不断延伸扩展;以“让学习和工作更快乐更高效”作为品牌口号。其次,以技术研发和产品快速迭代作为品牌战略的依托。同时,以渠道建设和建立完善营销网络作为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和抓手。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护也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优化“晨光”商标形象设计,完善了商标保护模式,建立了一支专业知识产权保护队伍,有力维护了品牌安全。
未来五年,我们将通过多品牌、强商品、全渠道、兼并购,全面打造“以品牌为核心”的发展引擎。
放大国内外品牌联动效应做大做强购物品牌
■张玉祥(南极电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8年上海南极人纺织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南极人”品牌创立;2008年打破原有格局,开启品牌授权商业模式,企业转型为服务平台,为B端用户提供品牌类综合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进行自营模式,产销一体化;2010年实现转型,开启电商服务,开启NGTT(南极共同体)共同体商业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链;2015年南极电商(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系列服务品牌,并于主板市场成功上市,收购卡帝乐鳄鱼,与PONY开展品牌合作,打造IP品牌(精典泰迪、奥特曼);2018年打造“南极人”品牌生态圈,立足品牌积淀与品牌价值发展,打造经典品牌形象,孵化优秀老品牌+跨界载体。
南极电商以“造品牌,建生态”为战略思想,在造就“南极人”品牌的同时,着力构建多梯度、多维度的品牌矩阵,打造完整、丰富的品牌生态链。目前,公司旗下传统LOGO品牌、IP品牌与个人品牌并行,涵盖南极人、卡帝乐鳄鱼、PONYCOLLECTION等品牌。经营类项目也注重全品类发展,横跨内衣、男装、女装、家纺、母婴服饰及用品、服饰配件、箱包、户外、居家日用、个人护理等众多领域。
随着新零售终端的概念提出,消费品市场进入了新纪元,南极电商通过品牌收购与跨界合作,持续孵化创新消费类品牌,打造有影响力的IP,进一步增强品牌影响力与品牌软实力,并深耕品牌差异化维度,建立以“南极人”为核心的品牌生态圈,打造大品牌综合实力。南极电商品牌生态圈涵盖:所有人群日常家居、服饰、鞋帽及彩妆等。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南极电商持续盈利,为股东负责,最大限度让利合作伙伴,严把质量关,为用户带去高性价比产品。
整合打造“东上海”文化品牌
■陈晔(上海博雅方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上海博雅集团源自北大参股的校办企业,依靠整合旅游服务、文化研究、金融服务三大核心优势,构建了文化旅游、影视艺术、健康养老、金融服务四大产业体系,力争成为中国幸福产业的先行者与引领者。2016年,集团在以收购的方式并入了国家级大型文化企业“东上海”。
东上海是一个老牌文化企业,经过二十几年的沉淀,拥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亮剑》《武林外传》《周旋》《少林武魂》及海派书画、百老汇演艺、艺博会等。但是因体制的原因,企业于2014年开始陷于经营困境,给“东上海”这个品牌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2016年年初,博雅开始梳理东上海旗下的优良资产及IP,并定下了将“东上海”这个老字号文化品牌蜕变及重生的战略。通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博雅集团完成了文化产业的2.0升级,成功地确立了“影视制作、剧院管理、艺术策展、教育培训”四大产业运营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领域产业链闭环。
为了积极响应“上海文创50条”,在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文广局、陆家嘴金融城的支持下,博雅集团联合中华文化促进会、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上海电影集团、上海中心举办了“2018年首届陆家嘴文化金融论坛”,共同探讨在文创50条的背景下,文化与金融的充分融合,从而大力推动文创行业的发展。论坛上文化界、金融界大咖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是文化与金融业界融合里极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
为响应“文创50条”中的优化艺术品产业格局,鼓励艺术品业态创新,促进艺术品贸易便利化等具体措施。博雅集团将整合承办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及运作上海海派书画院的资源和团队,结合区块链等创新技术手段,搭建艺术品资源的价值链架构。搭建了集“艺术品存证、艺术家经纪、艺术品展示、艺术品交易及艺术品数字化资产”的平台—艺萃。艺萃也是艺术家、收藏家、投资家、文化消费者共识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个共识的商务平台将成为艺术品数字资产转化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