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问题与短板的发现者——市政协“着力破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难题”专题监督会发言选萃
阅读提示
4月27日,市政协召开“着力破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难题”专题监督会。聚焦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召开首次专题监督会,是本届市政协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安排。今年2月开始,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牵头成立调研组,突出监督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视察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着力查找短板、发现问题、指出不足,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会上,蔡放鸣、刘毛伢、马驰、王洁、屠海鸣、陈永弟、游闽键、何少华、凤懋伦、曹艳春、胡苏云、杨文悦等委员先后发言,提出意见建议。
委员金句
●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要着眼需求、找准问题、立足效果,关键是以人为本,坚持抓主要矛盾,坚持务实高效。——蔡放鸣
●通过地铁运营风险防控演练,提升急救和安全事故的管控处置能力。——刘毛伢
●目前大数据的风险可用“危险、无奈、盲区”三词形容。——马驰
●利用智能化工具,在对现有城市道路定级的基础上,确定时速标准。——王洁
●必须对可能的“漏网之鱼”进行排查,将城市的运行始终置于安全监督的大网之下。——屠海鸣
●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有一颗追求卓越的雄心、一个智能高效的大脑、十根会弹钢琴的手指。——陈永弟
●只有基于法治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游闽键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置,源头是每户每人,应借鉴“禁燃烟花爆竹”“交通大整治”的成功经验,加强相关工作。——何少华
●精细化管理让人人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凤懋伦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经过研究论证,不能“一刀切”。——曹艳春
●只有全体市民的自觉、自律和自治,才能令精细化管理有可持续性。——胡苏云
●希望不再出现一面是“海绵城市”改造、一面是自然湿地难以被纳入保护的悖论。——杨文悦
以人为本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
■蔡放鸣(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建委常务副主任)
按照市委大调研的总体要求和市政协今年协商计划,由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牵头成立“着力破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难题”调研组。今年2月至4月,围绕调研主题,召开8场专题调研会议,听取5个政府部门情况介绍,实地调研上海市交通委交通指挥中心、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调研组还开展问卷调查,600余名政协委员和市民参与问卷调查。
调研组认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城市管理理念,上海在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任务和措施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和改进,应特别重视“四个问题”:
精细化与人性化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但目前城市管理缺了些人性化,管理措施往往以简单的禁止为多。
精细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精细化管理的支撑,但目前城市管理还是以“人海战术”为主,技术管理、技术防控手段相对较弱。
精细化与多元化的问题。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但目前城市管理中跨部门、跨领域的主体多元的协同合作显得较弱。
精细化与精准化的问题。管理过程的精准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但目前城市管理的精准化程度还不够高。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是上海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应有之义。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要与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目标相匹配,要与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相适应,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相衔接。如何把年初发布的《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落到实处。调研组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三个导向。即着眼需求、找准问题、立足效果,关键是以人为本,坚持抓主要矛盾,坚持务实高效。
二是坚持精准施策。针对当前管理中的短板和瓶颈,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
三是坚持合力攻坚。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多元合力推进。
四是坚持长效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打持久战,健全法律法规,重视制度建设。
加强地铁运营风险防控演练
■刘毛伢(市政协委员,普陀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4月25日,由于地铁2号线信号发生故障,导致沿线部分站点客流积压。这再次提醒我们:特大城市地铁运营的安全风险预防、处置和管控是何等重要。
为此建议:
第一,抓紧制定上海地铁全线精细化运营管理和安全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管控的立体化、系统化、大数据化、模型化的三年或者五年行动计划。根据上海实际,建立起最先进、最前沿的目标和指标体系,以及精细化管理的流程、手段、方法、措施。
第二,常规化地组织不同规模、不同线路、不同区域的综合性地铁安全事故预防、管控和处置的演习、演练活动,提高防范和实战能力。通过实践宣教,大大提升急救和安全事故的管控处置能力。
大数据信息安全性不容忽视
■马驰(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千万不能忽视大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可以用三个词汇来形容目前大数据的风险:危险、无奈、盲区。
地铁里有个广告叫“天眼查”,标榜“什么都能查”,换言之就是“人肉搜索”,这其实很危险,信息系统一定要在应有的监管之下。还有一些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因为融资状况不错,即便上了失信名单,照样为所欲为,利用大数据挑战社会底线,对此应有相应的法治手段。我曾做过一个实证测试:用身份证在网上登记一处城市民宿,电子支付后得到一个号码,然后,其他人凭此号码照样入住了——这显然又是一个监管盲点。
以智能化让交通管理更精准
■王洁(市政协委员,上海新的社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刘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城市交通管理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智能化工具,用好良好路面等优质硬件条件,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在对现有城市道路定级的基础上,确定时速标准,进而完善法治化管理。
常找找城市管理的“漏网之鱼”
■屠海鸣(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建委副主任,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常言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常找找城市管理的“漏网之鱼”是应有之义。在这里列几个:
第一,幕墙玻璃。谁来维护?谁来监测?谁来管理?目前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不容忽视。
第二,共享经济。繁荣的背后是不断出现的隐患,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科技犯罪。利用网络等进行诈骗层出不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第四,特大城市空间和时间格局不断被打破,诸如高频次会展等带来的安全压力不小。
任何局部的风险误判、细小的安全缝隙、偶然的防范偏差等,都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的秩序,必须对可能的“漏网之鱼”进行排查,将城市的运行始终置于安全监督的大网之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必要借鉴全球一些特大城市的做法,重视立法和制度建设、重视跨界控制能力、重视多元主体参与、重视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等。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不少:从理念上看,以事件为中心,而不是以风险为中心;从时间上看,侧重于“事后应急”,而不是全过程管控;从推动方式上看,习惯于行政推动,而忽视市场推动;从社会参与程度上看,普通市民参与度不高、风险意识不强。
为了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城市精细化管理,急需深度梳理公共安全的潜在风险,将这些“漏网之鱼”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上海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更加需要尽快制定一部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安全管理法规;更加需要有一个常设性的风险管理机构;更加需要引入保险经纪公司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的风险管理;更加需要加强公民的风险管理教育。
心、脑、手联动打造共治格局
■陈永弟(市政协委员、地区政协联络指导组副组长,静安区政协主席)
第一,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有一颗追求卓越的雄心,比肩看齐国际标杆城市。多年来,上海城市管理成效显著,但对标卓越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仍然可以找到提升的空间,要认真学习国际先进城市的管理理念、管理标准。
第二,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有一个智能高效的大脑,把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通过网格化、智能化,构建起纵横交错、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过程”管理。
第三,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有十根会弹钢琴的手指,打造多主体共治的格局。实施精细化管理往往需要“跨界”,包括跨部门、跨条线、跨行业、跨区域,甚至是跨政府责任边界,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重塑功能格局。
以法治思维引领社会管理
■游闽键(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城市精细化管理,要以法治思维引领,明确只有基于法治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
第一,科学、前瞻的立法必不可少。比如,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若信息采集和使用不规范,那么没有边际的所谓便利将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立法监管应该前置。
第二,要将法治思维贯穿社会管理始终。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敢用法、会用法、用好法,树立法治权威。对新兴业态的管理,要充分理解其商业逻辑,管要管在关键处,特别是对于资本介入野蛮生长的“熊孩子”,要敢于依法亮剑。比如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P2P金融和网约车乱象等。
第三,树立全民守法的意识。法治政府要首先做好表率,不能朝令夕改。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让遵纪守法成为市民的自觉意识。
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何少华(市政协委员、提案委副主任,民进市委秘书长)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置,源头是每户每人。根据一项“关于市民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认知的调查问卷”,有81.8%的市民认为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齐全,有66.4%的市民认为自己是源头分类的责任主体,但仍有57.7%的市民认为自己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一般或不好,仍有76.1%的市民不知道如何准确分类。尽管问卷不能全面反映问题,但能反映问题的细节。数据统计表明,针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责任主体,存在着宣传普及不够、指导管理不够、法治保障不够等问题。
为此建议:
第一,普及宣传,促进主动参与。由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宣传部门联合制作发布垃圾分类指导目录,利用互联网、电视、新媒体、报纸等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广泛开展宣传。依托社区综合治理平台,组织志愿者入户发放宣传手册、告居民书等,切实帮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知识,提升市民参与垃圾源头分类的主动性和正确性。
第二,保障基本,建立追责机制。以居委会为单位,为每户免费提供小型的干、湿垃圾家庭储物箱和一定数量的干、湿垃圾储物袋,若超过,需以成本价另行购买。储物袋上贴有能反映具体户室的二维码,通过整合实有人口工作平台,建立并维护小区居民诚信档案,一户一档,存入个人诚信征信系统,形成溯源追责机制,使失信者处处受限。
第三,加强自治,实现自我管理。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协同体系,制定适合居民小区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明确各方职责。物业增配保洁人员,确保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清运。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全方位配合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形成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专人负责的自治格局。
第四,加大约束,强化行为规范。借鉴“禁燃烟花爆竹”、“交通大整治”的成功经验,加快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制度,尽早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强化城管综合执法检查,夯实对强制分类源头参与主体、投放管理主体、收运作业主体的全程执法监督。逐步推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将垃圾分类管理列入物业费,保障物业公司合法权益。
第五,教育促进,营建良好氛围。将垃圾分类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环保教育相结合,把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教材,纳入学前和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高中小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从小认识垃圾分类、学会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小区的良好社会氛围。
完善“问题发现机制”
■凤懋伦(市政协委员、、提案委副主任,致公党市委原秘书长)
城市精细化管理有一个环节很关键,就是“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究竟怎样落实。这就要求完善“问题发现机制”。
其实,论管理预案,相信早已覆盖了很多领域。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那就是因为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先预案的设想与实际状况有所差异。这就要求管理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这种实际情况的变化,怎么发现呢?要从机制上鼓励一线操作人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以利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要动员市民主动参与,成为问题、短板的发现者。这样,人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城市精细化管理就大大往前推动了一步。
“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一刀切”
■曹艳春(市政协委员、社法委副主任,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临港新城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但存在“一刀切”问题。有些小区绿地面积很小,而在“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时,也形式化地挖一个大坑,铺上管子、种上植物,有的一个坑里种了10来种植物,并不美观,甚至带来安全隐患。这实际上也是属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范畴。建“海绵城市”确实是好事,但标准要经过研究论证,不是所有地方区域合适相关改造,精准、适配的工作才是到位的。
自觉、自律和自治提升可持续性
■胡苏云(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建委副主任,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研究室主任)
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全体市民参与。只有全体市民的自觉、自律和自治,才能令精细化管理有可持续性。烟花爆竹的禁燃禁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精准管理、自觉守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坚持生态优先留住自然湿地
■杨文悦(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建委副主任,市绿化市容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一面是“海绵城市”改造、一面是自然湿地难以被纳入保护。这样的情况,折射出的是城市管理未从城市规划精细化入手的尴尬。
以临港新城南汇东滩地区自然形成的湿地为例,自2006年至2017年,共记录到鸟类19目66科356种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
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切实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规划上,明确利用好现状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独特的海塘地貌。
二是开展规划执行情况评估。重点对区、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相关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照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目标要求,认真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比较,加大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使之进一步发展成为湿地公园。
三是努力打造特色公园。借鉴国外湿地公园经营管理的经验,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环境,将会带来经济财富和就业机会。资料显示,主要依赖湿地生态系统且非消耗性再生资源的“观鸟产业”,其在北美地区每年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250亿美元,提供了6万个就业机会,进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