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城融合 打造人才高地——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书面建言”综述之三
3月28日,市政协举行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围绕“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浦东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协商议政。筹备期间,市政协还开展了书面建言征集活动,得到积极响应。
不少委员围绕深化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人才高地、贴近人才实际需求、完善人才政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人才精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建言。
让距离只是空间概念
浦东新区是全国第一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致公党市委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在“乡”而不在“城”,其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居住在“乡”的农民问题。致公党市委建议,把规划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规划的目标引领和规范指导作用,建立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镇村规划体系,均衡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引导优势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的竞争力,并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市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建筑部负责人梁洁芹提出,要积极发挥长三角优势,加快建设上海副中心市镇。在建设CBD商业中心区的同时,积极考虑研究有阶梯、有递进、有发展的健康城市结构,容纳不同经济能力的市民在沪发展,在城市规划中照顾不同社会阶层人士。她建议,配合上海市发展的整体部署,可以加大力度物色和规划CBD附近地区成为副中心区域,形成初创企业的孵化器,进一步为上海市CBD提供各类型支援,并进一步设立特定区域支持非沪籍专业年轻人,带动上海市均衡、协调发展,迎合各类人士的市场需要。
临港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依然存在常住人口少、产城融合不足的尴尬。民盟盟员、上海韬图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吴冬生认为,临港要实现既定战略目标,首要前提是人口的导入和人才的聚集,让人愿意来临港旅游、工作、居住、生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缩短与中心城区、主要人口集散地之间的交通时限,解决快速出行的问题。
“打造只差距离、不差品质的城市生活配套,降低综合商务成本。”临港管委会党组副书记刘家平提出,园区是服务企业的第一界面,比政府更了解企业,比企业更贴近政府,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物业及相关配套是吸引、留住企业的先决条件,也是营商环境重要的硬件载体。高质量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要不断完善专业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园区企业及员工的需求,帮助企业降低外部成本,形成属地黏性。园区还是平台经济,要导入各种资源要素,形成综合功能和环境优势,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不拘一格纳人才
不是所有人才都需要户口。市政协委员、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骆山鹰发现,不少企业高级研发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是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户口,并没有落户上海的打算。但他们在上海工作生活,希望子女也可以就近入学一同生活。他建议,对这类暂没有落户意向的高级科研或经营管理人才的子女教学问题,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新兴大学”。松江区政协提出,按照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上海亟待在传统大学之外出现一批按照“需求逻辑”而非“知识逻辑”的“新兴大学”,这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共性经验。松江区政协建议,上海应该启动对欧美国家新兴大学的研究和经验学习,就如何建立上海的“新兴大学”做好顶层设计,以符合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的需要。
静安区政协委员、上海君客休闲餐饮技术培训学校教务长王振东认为,上海在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上已经实现了全面开花、不拘一格,特别是高学历、高科技的科研人才更是成为了上海的人才优势。“但事实上,‘四大品牌’的建设都是需要紧密贴近市场,贴近人民群众才能开展。”他认为,此时高端人才固然可以发挥研发、创新和引领的作用,最终落地还是需要为数众多的高技能人才的双手去逐一实现。王振东建议,在上海设立“上海高技能人才特区”,从政策改革入手,全面对接国际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和证书,推动职业能力鉴定的社会化发展。
做强文化软实力
“全球城市往往是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集中的所在地,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区域级的交通信息枢纽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具有独特人文精神的城市。”市政协委员、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罗宝瑜认为,上海的城市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自然、经济、历史传承之间的关系,让城市更具文化魅力,更有温度。上海文化,作为软实力,是这座城市更深层更具标识度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应该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影响力对标。”虹口区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马卫民提出,创新需要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不同文明的沟通交融,要提升全球文化创新力,就要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他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创新更需要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互相交融;也更需要突出特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品牌。”
浦东已经成为诸多跨国公司在华的聚集地,凝聚了众多国际友人和华侨、归侨。但是市政协委员、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理评价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珉宇注意到,目前浦东内部各个区域的社区管理水准参差不齐,不少社区管理人员缺乏国外经验,无法直接面对高档社区管理的挑战;公共项目及物业管理透明性与国际差距大;缺乏持续性积累的自发性大型社区活动;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也缺乏落地项目。他建议,引入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参与社区管理,积极支持和鼓励国际性居民的自发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