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健康上海”建设精准建言——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议政录之四:“医卫委员”建言
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切实推进“健康上海”建设?今年1月,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这一主题成为来自医卫领域政协委员们的建言重点。
商业医疗保险应成医保统筹有力补充
“在我的日常临床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因大病致贫的居民家庭。我认为,商业医疗保险是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和完善,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6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职工自愿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参保人员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一年多的试点,效果究竟如何?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普外科副主任许剑民,会前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结果是:大多数居民对此并不了解。他执笔的“关于鼓励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建议”提案,得到了其他16位委员的联署。在1月24日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举行的“完善基本民生制度,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专题会议上,许剑民亦作了相关发言。
在提案及发言中,许剑民认为,目前影响商业医疗保险推广至少存在五方面的问题:宣传不够,居民了解甚少,有顾虑和担忧;单位职工集体商业医疗保险推广发展不平衡,普及率不高;商业医疗保险赔付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商业医疗保险指定医院的设置与分级诊疗制度相悖;目前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的疾病种类不多。
许剑民建议,对试行的参保人员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审视总结,明确商业医疗保险应只是作为医保的补充,尤其是个人大病的补充的政策思路,建立健全涵盖各年龄段人群的商业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并采用负面清单形式,增加保险所覆盖的疾病种类。同时,商业医疗保险应与现行分级诊疗制度接轨,全覆盖各级别医院,尽可能简化赔付流程。他认为,单位为在职职工集体办理商业医疗保险是最有效的推广方式,“应对相关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完善人才政策稳定优秀临床医生队伍
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如门急诊工作、查房、手术等,还要带教医学院的实习医生和基地生,工作强度非常大,不少医生往往很少有时间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而恰恰目前很多医院在高级职称的晋升时需要SCI论文,有的还需要国家级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移植科主任邱建新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王杰都是市政协委员,在联名提交的“关于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医生应多做临床研究,而非基础研究的建议”提案中,他们认为,应鼓励临床医生利用手头临床资料较为丰富的优势,设计相应的临床试验,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并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单中心或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试验完成后的论文可以投国内外的SCI杂志或国内的核心期刊杂志,以促进临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改进目前职称晋升中的评价体系,取消只有SCI论文方可晋升的模式,“优秀的临床试验总结文章,即使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上,也可作为职称晋升的文章参与晋升”。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目前,上海市有61家培训医院,300余家培训基地,累积招录医师超过2万人,其中1.1万人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后顺利就业。
“鉴于医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成长周期较长,参加规培的学员大多年纪不小,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修复科主任蒋欣泉在他执笔提交的“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建议”提案中,针对部分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人员薪酬保障不足影响受训积极性、培训及考核体系欠精细化、培训基地的资源条件存在差异影响高水准培训质量等问题,他认为,应在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的基础上,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他建议,完善薪酬保障机制,制订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住培人员群体实施多元化培训及评估,以确保培训质量,并严控培训基地准入标准,夯实培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
国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儿科医疗人才和医疗队伍的培养、扩大及稳定,无疑迫在眉睫。市政协委员郑珊和周蓓华都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联名提交的“关于提高上海儿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待遇,进一步推进儿科队伍建设的建议”提案中,针对目前恢复的医学院校儿科专业方向招生存在近10年培养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很难短期内扩充儿科队伍,且选择儿科规范化培养的医生寥寥无几的现状,她们认为,应从源头抓起,提高儿科规范化培养待遇,让高质量医学毕业生选择儿科医学事业。她们建议,切实加大对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基础设施的投入,给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的青年医师和年轻的护理人员增发专项医护津贴,以吸引选择儿科的青年人才。
“互联网+医疗”要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是医疗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要使医疗信息数据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疗、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各级医疗机构和服务之间信息动态流动、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上海在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立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区域诊疗信息的共享。“这种信息共享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以机制化、规范化的方式推动不同层级之间医疗数据的共享。”市政协委员、静安区卫生计生委主任叶强执笔的“关于推进上海市医疗卫生数据共享的建议”提案得到不少委员的联署。
上海市三甲医院的医疗信息建设是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管,基层和二级医院的医疗健康数据建设由区卫生计生委负责,相关数据由区卫生局连接至上海市卫生局健康网。叶强发现,由于建设责任主体的不同,在健康、诊疗数据的连接、流动与共享方面,各级医院和医疗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仍未充分实现,医疗信息“孤岛”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他建议,市政府将医疗信息共享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医疗信息化责任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各部门及其主管诊疗平台的协同与沟通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医疗健康信息在不同层级医院、医疗健康平台之间的共享与流动。“‘互联网+医疗’要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关注医药产业品牌发展和中医药服务价格体系
上海是中国现代医药产业的发祥地以及现代医药产业品牌的摇篮,在我国医药产业品牌建设中长期处于龙头引领地位。近年,上海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推进。目前,上海医药产品质量依旧领先全国,但药品产量在全国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上海医药产业品牌面临着重振雄风,坚守传承与创新突破的任务。
在担任农工党市委专职副主委之前,市政协委员、血液病专家陈芳源一直从事临床医学实务和研究。她提交的“关于上海医药产业品牌发展对策研究的建议”提案,得到多位委员的联署。她认为,上海医药产业品牌发展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现行中医药招标评审机制不利于上海高品质中药发展、品牌化运作能力亟须提高的短板。
陈芳源建议,深入开展上海医药产业品牌指数评介活动,把上海打造成国际医药产业的“风向标”。列出重点项目,通过政策聚焦重点培育,支持优势国资、民营医药品牌向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同时,加强对老字号医药品牌保护,鼓励老品牌创新研发,增加新药品品种,创新品牌营运模式。“可设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营运的医药产业品牌发展基金,支持企业进行品牌创新以及品牌并购等。”她还认为,应以国际视野寻找上海中医药优势,采用国际产、学、研、医的模式,在产品研发上坚持走中药国际化和标准化道路,以填补国际医药空白领域产品为目标,发挥好中医药强项,与西药形成不可替代的错位机制。“要鼓励中医药申请美国FDA,培育上海的世界级中医药品牌,打造国际化的中医药全产业链。”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中医药事业”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建立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满足人民对健康的新期待,至关重要。
“上海市医疗服务项目中,中医及民族治疗类医疗服务项目总数,仅120余项。这些项目基本上是医疗技术的基本方法,涉及中医内涵的医疗技术也几乎没有。”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裴建在提交的“关于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建议”提案中认为,目前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不够完整。他建议,通过调研完善中医药医疗技术服务项目与内容规范,包括诊断、健康评估等;通过行业学会进行第三方评估,确定中医医疗技术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及时受理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促进中医医疗创新技术成果尽快转化进入临床使用;完善中医医疗技术价格形成体系,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发挥政府监管、医保控费作用,严格检查和监督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执行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