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议政录之三:“律师委员”建言
26件个人提案、50件联署提案——这是具有执业律师身份的14位市政协委员在今年1月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的一份“履职作业”。这些“律师委员”聚焦依法治市和民生改善的方方面面,发挥专业优势参政议政,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聚焦国家战略:自贸区和科创中心成热点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为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2017年3月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明确提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
市政协委员、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珊珊提交了“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关税(估价)争议和解与调解制度,改善未来自由港营商环境的建议”的提案,针对自贸区内货物的应税状况比较复杂,而保税货物内销的估价技术性很强,海关、企业双方会存在不同理解的现状,她建议,在自贸试验区试点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成熟实践的关税(估价)争议和解与调解制度,“在纳税人(法人)和税务机关发生纳税争议后,双方在不违背法律精神的原则下,通过协商达成税收契约,最终止争息讼。不仅不会导致公权力的放弃,反而会起到更有效监督的作用”。而在推行关税争议和解调解制度时,应引入第三方专家委员会,争议发生时,由双方共同推选调解员,由双方自愿接受调解,达成和解。
发明专利数量,尤其是发明专利授权量能较好反映地区科技创新实力。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游闽键调研发现,2017年,上海发明专利申请量是5.5万件,授权量是2.1万件;同期,广东的申请量是18.3万件,授权4.6万件。2016年、2017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大多集中在北京、广东深圳,仅有一家上海企业末位入榜。“这与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不符。在专利数量增长的同时,更需要重视专利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专利质量、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这些都离不开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引导。专利费用补贴作为政府支持专利事业发展政策的一个方面,在制度发展前期具有重要作用。为使专利补贴政策在激励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游闽键在其提交的“关于调整专利资助方式,促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提案中建议,集中有限的资金向科创中心重点发展产业和创新型中小科创企业这两端倾斜;取消对某些资源垄断行业、非专利密集型行业的专利补贴;取消与专利挂钩的政府绩效考核、个人或企业荣誉性评定等与保护创新无关的补贴或政策;将申请专利资助改为授权后或实施后资助;政府主导设立知识产权发展母基金,针对重点产业,引入社会资源,激活创新支持的多样性,增加政策指引的灵活性。
聚焦依法治市:法律服务要及时到位
夯实法律服务体系,是构建法治环境、推动依法治市的关键之一。多位执业律师市政协委员的建言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市政协委员、上海瑛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在提交的“关于加快上海法律服务业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桥头堡的建议”提案中认为,上海应高度重视涉外法律服务的战略意义,对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方案、实施步骤及具体措施,发挥上海在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战略定位优势与中心区位优势,抓住“五个中心”及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国际自由港建设以及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实施的历史机遇,扶持和壮大上海本土律师事务所,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市场主体“走出去”保驾护航,并将上海建成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的桥头堡。
市政协委员、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裘索在提交的“关于上海市企业‘走出去’风险控制及政策支持与监管的建议”提案中认为,应加快建立健全财税、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政策与服务支持,以利上海企业“走出去”,实现更加理性、健康和可持续的长足发展。例如,可建立服务于“走出去”企业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东道国法律法规、财税优惠措施等;对于企业对外投资的各个环节,应积极主动履行职责,加强监测和协调,及时通报违规线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
由市政协委员、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主任胡光执笔的“关于上海商事仲裁机构国际化非营利化发展的建议”提案,获得了不少委员的联署。“商事仲裁是高效解决民间纠纷,节省司法资源的重要手段。国际一流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商事仲裁发达的城市,公正、高效、一流的商事仲裁是上海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上海商事仲裁机构应尽快完成国际化和非营利化的定位与转型,促进国际最高标准营商环境的打造。”提案建议,对上海市现有的商事仲裁机构的收付费制度做出调研,比照国际知名仲裁机构的标准和惯例,做出调整和改进;确定上海商事仲裁机构的非营利属性,吸纳国内国际知名的专业人士加入仲裁员队伍;探索进一步开放和建立多元化的民间仲裁体系等。
市政协委员、上海里格律师事务所主任安翊青则在其提交的“关于国有企业在重大涉外经贸活动中聘请中国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建议”提案中提醒,国有企业等应该通过明确项目分类,分别选择国内、外法律服务机构,即“将具有涉及到或者可能涉及到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项目与其他不涉及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区分开来,其中涉及或者可能涉及到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项目绝对不能选择外国专业服务机构”。
在专题会议协商议政中,市政协委员、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主任齐轩霆认为,围绕法律服务应特别关注几个问题:新形势下新型案件的发生和处置、同类案件判案的统一关乎法律公信力、以大数据等技术帮助更好解决“执行难”等。
聚焦社会治理: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
面临新形势、新变化、新环境,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一直在路上。
市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高级合伙人张毅在其执笔的联署提案“关于上海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些建议”中认为,要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出发,探究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空间;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未来可以更多地运用到城市管理之中,用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管理部门间的协同是防止管理真空的重要保证。
市政协委员,上海沪中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董敏华在提交的“关于运用法治理念和方式促进整治违建进程的建议”提案中认为,在当前推进违建整治的进程中,应在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善综合严管施策的前提下,厘清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切实有效地运用法治理念和方式,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创新机制和能力,严格依法、严肃执法,促进整治违建过程中一些难题顽症的破解。
市政协委员、上海光大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洪亮在其提交的“关于提升上海两大机场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世界一流‘上海服务’品牌的建议”提案中认为,上海两大机场的承运量和货物的吞吐量都已名列世界前列,但机场的服务水平和能级尚不尽如人意,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他建议,从建设和细化相关制度、强化员工培训、引入第三方评估考核机制等方面加以改善。
聚焦民生改善:让市民更有获得感
市政协委员、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陆敬波在所提交的“关于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完善职工权益保障的建议”提案中认为,不能将营商环境优化和职工权益保障对立起来,而应在明确两者是“相互促进”关系的前提下,在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过程中,不断推进职工权益保障,把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填补规制空白、优化制度供给,增强职工获得感,营造和谐共赢的良好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看病难’是一个长期困扰和谐社会建设与治理的问题。”市政协委员、上海百汇律师事务所主任邹甫文在提交的“关于优化医院业务管理流程,提升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议”提案中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应从提升城市管理的高度,从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来统一部署,协调推进”。除了强化政府职能,切实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之外,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习惯,优化就医挂号、付费的流程。她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选择几家大医院试点优化流程,取得经验后在全市范围推广。
“上海已在无障碍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但作为特大型城市,应从行动障碍者的角度出发改进、完善现有无障碍公共设施,打造‘无障碍出行闭环’。”市政协委员、上海维度律师事务所律师童麟执笔的“关于完善无障碍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议”提案,获得了不少委员的联署。
老旧住宅小区老年人居住比较集中,随着老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呼声也逐年增多。在专题会议协商议政中,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副主席(挂职)、上海尚伟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黄绮提出,加装电梯,难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如果有不同意的业主激烈反对,就不能装了”的“一票否决制”,这样的设置并不合理,“要协同合力,街道、居委、物业等应和居民共同推进,把实事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