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城市当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议政录之二:建言科创中心建设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助力上海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夯实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今年1月,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民主党派市委、人民团体和多位政协委员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如何稳固基础、促进提升、扩大影响纷纷建言献策。
钱从哪儿来
发展要有资金。科创中心建设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撑。
2016年,本市出台金融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20条政策,然而,施行一段时间以来,中小科技型企业“拿不到”“很难拿”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最后一公里”怎么接上?民建市委通过整整一年的深入调研,专门提交了一件关于修改和完善金融支持科创中心建设20条的提案,其中即提出要进一步用好用足支持科创企业的金融政策,避免政策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在总结投贷联动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操作指引,扩大试点范围,让投贷联动成为解决科创企业“资金难”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案。
“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样需要统计监测和监管指标。”1月23日下午,在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时,市科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杨建荣提出这一想法。他建议,上海银监部门细化落实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配套政策,在国家统计局小企业口径内,再按三部委的发文口径设立金融机构对科技型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统计监测指标,并在设立统计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按照逐步量化指标,配置如科技专业化支行的数量审批、贷款增长率、引入科技专家评审制度、贷款审批时效天数、岗位设置数量配置等,在体制机制上保证科技型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开展。
市科协在本次全会期间同样关注解决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提案中,市科协建议,本市可以出台“科技金融监管指导意见”,并在未来的监管架构改革中建立专门的金融科技监管机构,吸收科技和金融精英,负责金融科技的创新、影响评估、风险状况和具体监管,形成与传统金融监管差异化的监管体系;同时,市级政府鼓励各区县设立地方性政策性担保公司和担保基金作为补充,发挥市级基金的再担保作用,在各区县地方性政策担保环节,更多地引入地方性政策性担保公司或者担保基金,扩大科技型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受益面。
“同时,还应加大小微科创金融的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市政协委员郑志扬的想法则更进一步——不仅希望政策层面的扶持倾斜,更希望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他建议,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各大金融机构可开发符合小微科创企业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优化抵质押手段和业务流程,并在服务收费、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和票据贴现等金融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选择。民建市委同样怀有这一期待,在提案建议部分的最后,民建市委呼吁本市有关部门积极大胆创新,争取《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在沪先行试行,并吁请上海市与股权众筹的主管部门证监会积极协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争取在上海先行试行《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
拼的是人才
“科创中心建设,拼的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这句话,在全会期间各个会场的讨论中多次听闻,凸显的是委员们的一种共识:人才是科创中心建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目前人才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上海的国际人才综合竞争力虽领先全国,但在“国际人才社会保障”等指数上还落后于其他省(市),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上海这个人才高地,正面临兄弟省市日益强大的竞争,人才引进难,流失加剧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怎么办?民盟市委通过全年调研,提出了“重塑”——重新审视并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的想法。具体的举措建议包括为海外学者招收研究生和科研助理提供“绿色通道”,帮助他们自主组建科研团队;通过探索租售同权等新房地产新政,给国际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完善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等。
什么是人才?怎么来评价人才?由此衍生出上海对人才评价体系的需求。“变给人打分为给人、企打分”,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提出这一有关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观点。他提出,可在政策梯度方面兼顾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同政策需求,综合考量人才对行业和社会的贡献度,形成梯度明晰、相互衔接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探索把现在“给人打分”的方式,变成“给企业打分”和“给人打分”相结合的综合打分方式,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比如,根据行业实际,探索通过对企业在产值、纳税、就业贡献率、行业发展贡献率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给分数达标的企业一定的人才落户名额;由企业自主将名额分配给真正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并由企业推荐申报,个人的评分中加入企业的评分,综合考量。”
民盟市委在提案中同样提出了有关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想法,其路径则是培育国际人才评估、认定的第三方组织和机构,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则参照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国际人才评估结果,确定人才的接纳、聘任或晋升。同时,可以在现有上海市科委“上海科技资源创新服务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打造覆盖多行业、开放共享的国际创新、创业人才信息平台和智库,组织专门力量,编制《上海国际人才发展年度报告》,为政府决策和用人单位持续提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市场分析和趋势预测。
引来了人才,怎样激发积极性,用好他们?谈剑锋则提出在人才使用中,要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改革创新创业激励制度:“特别是尽早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利用收益转化、股权激励、税收递延等政策让科技人员获得利益,加速推进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服务,缩短专利审查周期,提升知识产权维权效率。”同样循着这一思路,市政协委员高向东进一步提出,可以探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即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进一步界定和明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相关权属,完善相关技术成果的评议、定价、收益分配机制。
引领的担当
今年市政府报告提出,上海将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力争迅速做实做强、做出影响。上海将筹建国家实验室,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
“作为国家战略的科创中心建设核心是全球影响力和服务上海经济。”九三学社市委的一件有关科创中心建设的提案开篇是这一句话,其含义是指:支撑上海经济发展八大重点领域(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及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尚待解决,因此,上海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抓手,聚焦产业前沿需求,凝聚全市科研力量,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为此,九三学社市委在提案中郑重提出,在筹建国家实验室的同时,对标上海重点发展领域,须创建“上海实验室”,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科技力量,为上海八大领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前沿理论和创新技术,服务于科创中心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凝聚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国家的科技资源,协同攻关,共推科创中心建设;建立以重大领域和成果为产出目标的科研体系,通过项目群的方式,灵活机动地组织现有的科研力量;以上海的科技资源为母核,在共赢的基础上吸引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科技资源,让他们主动加入到科创中心建设中来。
然而,服务上海经济,不是终点。“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目前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省市的发展共识。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牵引带动与辐射作用,将是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下一步重点是精心的部署,市科协在提案中提出,首先应充分结合创新引领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推动上海大科学装置集群在面向全球用户开放的同时,率先向长三角地区开放,建立区域一体化科研经费支持网络,以及基于大科学装置的基础研究基金,用于培育长三角范围内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用户,支持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重大成果,并依托大科学装置产生的原始创新与技术进步,持续推动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发展。其次,可以组建若干行业领域的长三角区域产业基金,以基金的市场化手段,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重点培育长三角区域的主导产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
“要形成资源协作和高效配置格局,不妨打造长三角泛广域创新联合体。”市政协委员吕慧瑜同样关注科创中心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联动。吕慧瑜提出,可以以颠覆式经济结构打造为导向,打造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大生态圈,支持长三角个性化科创定位和产业定位,鼓励市场化发展重大引领性产业,推动要素广域高效流动和配置,鼓励多层次科技服务体系,多区域差异化科技服务体系,在大区域中广泛聚合科技创新要素,进行跨区域和跨产业横向协作,走出一条适合长三角、适合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之路:“科创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上海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而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亦有引领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