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利用湿垃圾资源化有机介质进行土壤修复
市政协委员、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杨文悦反映,近年来,本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努力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但是,据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本市园林绿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普遍退化。在2016年对全市21378个园林绿化表层土壤样品有机质检测中发现,49.66%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2%,33.21%的新建绿化工程土壤处于一般等级及以下;在2017年的土壤抽样调查中,48.78%的林地表层土有机质含量小于2%,85.36%的林地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2%。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添加有机肥修复土壤结构,提升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肥市场售价约为每吨400元,直接用于土壤修复成本过高。湿垃圾经过生化处理后所产生的有机介质含量可以达到农业部《有机肥料》标准,有助于改良土壤。据估算,每亩土壤的修复需有机介质约10吨,按本市湿垃圾年产生量49.86万吨计算,每年可用于4.98万亩绿林地土壤修复,在不影响地下水氨氮、磷和土壤重金属等指标的情况下,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0.85%。但目前,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尚无明确政策导向。
为此,就利用湿垃圾生化处理制成的有机介质改良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明确政策导向。参照农业有机肥施用政策,研究制定湿垃圾有机质产品用于土壤修复的相关政策,明确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向。
二是制订标准和预算。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发酵有机介质产品施用的地方标准,研究土壤修复纳入绿化建设和养护的预算管理,进行效益分析、成本核算,加快市场化运作。
三是推进公益林先行先试。以公益林中的贫瘠土壤(据了解,除国家特别规定和严格保护的公益林外,约有70万亩林地)为试点,通过连续施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绿化种养质量。
(民盟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