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农委畜牧兽医办公室主任李建颖,市政协委员、上海农业展览馆馆长宋海宏,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闵行区政府副区长杨德妹反映,郊野公园建设是本市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据测算,本市目前建成运营的6座郊野公园的用地构成,60%-80%为农业生产类用地即农用地,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如果郊野公园建设管理得当,必将带来城市市民和当地农民双赢的局面。目前,本市郊野公园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不重视农民住宅的保护和利用。已建成运营的6座郊野公园对当地农民住宅的动迁力度相当大,如嘉北郊野公园动迁了1500多户农户,浦江郊野公园内已找不到农民住宅,农村的景象、农民的生活场景已经很难寻觅。
二、农民增收的前景不乐观。从已建成的郊野公园来看,绝大部分的土地属于耕地,相当一部分还是基本农田,植被大部分是树林、灌木、花草,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农民增收缺少相应的渠道。
三、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展示不充分。除了廊下郊野公园外,其他郊野公园以林海湖景的景观居多,鲜有现代农业的影子,很难找到体现当地特点的农作物种植场景,很难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对郊野公园内原有的知名高端养殖企业保护力度不够。
四、缺少供游客休闲活动的场地。郊野公园由于林地、水域、绿地等指标限制,大多道路狭窄,缺少供游客休闲活动的场地。
为此,建议:
一、挖掘存量农民住宅的潜力
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存量宅基地和农民住宅盘活利用的政策通道和实施办法,充分挖掘存量农民住宅的潜力。一方面,强化存量农民住宅的保护利用,保留一些风貌特色鲜明、建筑质量较好、空间分布有致的现有农民住宅,加以设计和更新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宅基地的适度归并集中,优化农民住宅的分布和土地利用,使农民住宅成为郊野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亮点,成为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景观。
二、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度
郊野公园要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一是在运营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二是让当地新型职业农民或知名农业企业优先承包公园内的农用地,示范开展绿色、有机农作物的种植和特色养殖。三是通过农宅更新改造开展经营性活动,如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和特色餐饮等,让当地农民深度融入郊野公园的建设、运营和发展,发挥农民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
三、体现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郊野公园理应做好农业生产的大文章。要优化郊野公园内的农业布局规划,安排一部分土地用于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安排一部分区域用于当地农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如当地特色知名种植(养殖)品种、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工艺、一二三产业融合成果等,让游客可以亲眼目睹有机、绿色生产过程。
四、放宽指标限制,增加休闲活动场地
从游客休闲游乐、运动锻炼的需求出发,适当放宽用地指标和设计标准方面的限制,规划一定的体育场地、休闲场所,让郊野公园成为市区的后花园、市民的好去处。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