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建设,促进社会就业的建议
赵丽佳 王慧敏
※背景情况※
新的发展周期下,上海定位于2040年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着力打造五个中心。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之一就是充足的人才供应,尤其是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包括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我们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认识,我们从职业价值观、职业培训管理、职业培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思考与建议。
※问题及分析※
多年来,上海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整,组织实施有力,政府、院校、社会职业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就业人口结构不平衡。表现为上海户籍人口不愿意从事厨师、母婴、家政、幼教、保安、操作工人等劳动密集型、低技能型工作,部分低学历上海户籍人员受教育程度限制却又无法谋求到更好的工作,眼高手低,从而产生待业。而补充上海劳动密集型、低技能工作岗位的多为外来务工人口,又存在着职业教育程度不足、数量不足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厨师、家政、母婴、幼教等岗位劳动力的大量缺口。
2、在各类职业培训中,各类技能证书、岗位证书培训为考证而培训。出现了不管企业、市场是否有需求,学员是否愿意,先把人拉过来培训一遍的现象,缺乏后续的就业服务。开展职业培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解决就业或提升在职职工的工作能力,不能发挥职业培训应有的作用。
3、各类高职高专、中职中专等职业类院校,乃至部分大学院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或者即使找到工作,也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或者即使专业对口但因所学知识不实用,企业录用后仍然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培训,才能适应岗位需要创造工作价值,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效率。
对于上述问题,分析如下:
1、错误的职业观念作祟,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2、培训管理机制落后,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证书培训为考证而培训,并不考虑并配套考证后的就业途径。一些层次低、质量差的培训机构充斥市场,职业资格有待优化管理。各类职业培训组织形式单一,工学矛盾突出。教学模式陈旧,学员参与程度低、交流机会少。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缺乏针对性,难以吸引学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近半数职业培训学员认为学习与工作无法有效结合。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培训就会流于形式。参加培训仅仅是为了取证、晋级,而非职业能力的提升,背离了职业培训的初衷。
3、产融结合不够,校企合作不强。(1)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当下新产业发展迅速,但开展职业学历教育的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滞后,节奏慢上一拍甚至几拍,造成了不能及时满足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2)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用人单位新进员工岗位培训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要花费财力、物力、时间培养新人。从而出现了部分企业直接拒绝招聘新人,而用较高的用人成本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从而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企业用人成本较高的情况。(3)从就业者角度来看,因为社会实践不足,毕业生往往并不非常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即使匆忙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的也未必是自己想要的工作,造成职业发展的不稳定。那些没有应聘成功的毕业生,则形成待业,产生真空期。
※建议※
1、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社会各机构等参与,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舆论,重塑社会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取向。同时,在加大对上海户籍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兼顾外来户籍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从而既可以提升上海户籍人口的就业率,也可以补充劳动力缺口。
2、加强职业培训管理,规范职业培训市场管理。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引导企业招聘前签署就业协议,再按照企业需求的订单人数组织社会力量开班培训,学员通过试用期后即上岗。定岗班、定向班学员培训后,培训机构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学员实现结业即就业。
3、加强职业教育规划,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专业配置前置。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的联动机制,及时把握诸如大数据产业、航空产业、智能制造等新产业的发展方向,谋划职业院校新的教育专业布局,提前做好新产业所需职业人才的培养筹划。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于2017年9月实施之际,加大对职业非学历教育的支持与扶植,鼓励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开展对产业发展有益的职业培训,形成对职业学历教育的有益补充。
4、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资源从学校引向社会,企业新进员工岗前培训前置。将企业招聘新人进行培训的周期移植到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既可以节省企业培养新进员工的时间、成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培育,确定学生就业方向。在培养模式上,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室建在企业中,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方式,形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培训课堂前置到职业院校,由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兼职职业教师。此外,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调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