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学习委就“建设张江科学城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建议”开展调研
未来在上海会不会诞生一个新的“阿里巴巴”?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当下,从政协委员到市民的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4月16日,市政协学习委“建设张江科学城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建议”课题组赴浦东新区调研。带着精心准备的“关键问题”,政协委员们与相关单位深入交流。“轨道交通覆盖率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80%”“科学城内部将通过增加住宅供给,满足50%的就业人口居住需求”“将结合城市副中心和地区中心,补充完善城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未来的张江在相关部门的描述下,充满了勃勃的城市活力。在肯定规划的同时,委员们通过犀利的提问,将讨论引向深入。
经过与中关村和深圳的长期对比,浦东新区政协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发现,虽然在成果与产业融合以及国际化程度方面,上海张江已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却存在两个远远不够:“比中关村,我们的源头创新远远不够;比深圳,我们中小企业活力远远不够。”为此,张江正在通过打造国家实验室、吸引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等方式,努力补齐源头创新的短板。至于如何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企业孵化器是一条路子,通过张江的企业孵化器,初创企业3年的存活率,已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但说到中小企业,我们连一些二线城市都比不上。”唐石青的忧虑在于,本市经济结构的特点,“大国资”“强外资”、中小企业在占比太小的背景下,又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企业活力难以激发。由此,在“上海阿里”之问前,更需要解答的是,上海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阿里”。
“科技投入到底够不够?”浦东新区政协主席严旭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科创中心建设已历时三年,科技经费投入占GDP始终不足4%,而国内有城市已经超过了7%。从绝对值来看,上海的科技投入差不多1000亿元左右,张江大概500亿元,而华为一个企业的年度研发投入就达700亿元,“显然也不是很够”。没有政策供给,投入又不见长,一线部门往往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
回忆起从前的张江,想到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背着书包来,开着宝马去”,如何再现这样的成就,委员和专家们在结束调研后仍在思索。
市政协学习委员会王国平常务副主任参加调研。
(稿件来源:联合时报 摄影:谢臻)